读书笔记-失控(六)工业生态学

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互联网、去中心化、智能家居普及的当代,再翻读到“把办公室看做超有机体——一个由许多互联部件构成的网络生物”这里时,我们更加确信,这本书教会我们看待技术发展的另一种的思考方式:未来是人与机器的联姻(不同于合作关系,而是同质化)。

工业生态学这一章节,就是在讲工业化的当代,工业化的生命如何存在和发展。当然,这种类型的书只适合摘抄了,这篇博客依旧是摘抄,自己以后也很难再一页一页的去翻原文,摘录其精华是明智之举(博主是这么认为的)。

看不见的智能

虚拟现实的出发点是将自己置身于电脑世界。

电脑给我们点来的自适应技术刚出场时显得庞大、醒目且集中。但当芯片、马达、传感器都坍塌进无形王国时,它们的灵活性则留存下来,形成一个分布环境。实体小时了,留下的是它们的集体行为。

缺少了隐私技术的网络文化是无法兴旺的。个人加密技术或防伪数字签名等隐私技术迅速发展起来。(这对后续数字货币的讨论至关重要)

然而集体效率是有代价的,其对新入圈者不利。可适应技术是指技术能适应局部环境。网络逻辑促成了区域性和地方性。

电脑是所有装置的出发点和归宿,所有陌生的复杂机器都将通过电脑呈现给我们。

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维持环境的统一。一个共享的界面,一个共同的文化。这也正是使我们聚集在一起成为人类的因素之一。

机器永远不能靠完全靠自己而发展,但他们会变得更能意识到其它机器的存在。他们一起构成一段历史。而在未来的人造生态系统里,它们必须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东西。

规划一个共同体

在翻阅平装书时,磨损的标记有利于我们查找信息。磨损保藏的是有用信息。黄树林里有两条岔路,踩踏更多的那一条就给你提供了信息。

磨损标记也是一种“涌现”。单个的磨损痕迹是无用的,但是汇聚起来与它人共享,其存在就有了价值。它们分布得越光,其价值就越高。人类渴求隐私,但事实上,我们的社会性胜过独立性。如果机器也像我们这样互相了解,那么机器生态就是不可征服的。

在机械群落里,或者说机械生态系统里,机器好像更愿意和另一些机器联合在一起。机器组合成食物网,从抽象意义上说,一部机器“捕食”另一部机器:一部机器的输入是另一部机器的输出。

如果工业与自然完美衔接的话,生物有机体足以能承载工业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极少量的废物。自然界擅长处理分散和洗漱的东西,而人工却不行。

工业生态必须发展为网络化的及时生产系统,动态地平衡物质能量,使本地多余或短缺的无知得以穿梭配送,进而最小化应变库存。

适应的技术

适应的技术,如分布式智能、弹性时间计算、生态位经济,以及教导式进化等,都唤起了机器中的有机性。

基因工程和工业生态都预示着第三类仿生系统——部分是生物、部分是机器的系统。也就是说,创造事物的复杂性会达到生物级别。

下个世纪中引领风骚的并非大家所鼓吹的硅,而是生物:老鼠、病毒、基因、生态学、进化、生命。确切的说,下个纪元的特色是新生物学而不是仿生学。

博主:高考之后,多少人听着这句话,然后去读了生物……现在他们都成为了生物老师,教唆着别人……

生物学是一个必然——近于数学的必然——所有复杂性归向的必然。在人造与天生的缓慢混合过程中,有机是一种显性性状,而机械时隐性性状。最终,获胜的总是生物逻辑。

发表评论